形塑自己的史觀(80)
人們總是從閱讀過去的史書,試著去理解未來世界的改變趨勢。這兩年我從「帖木兒之後」、「蒙兀兒之後」,到「異趣橫生的時光」、「台灣是誰的」、「閩南人的航海世紀」、「幽暗國度」、「戰後60年」等,在不斷的閱讀橫跨國度、文化背景的書籍之後,加上自己觀察產業鏈移轉、全球性的專利戰爭、血汗工廠的爭議與對照,開始比較有系統的形塑了自己的世界史觀。
很多以前看似不相關的歷史,其實深刻的影響了我們今日的價值。這些書讓我跳脫自憐自嘆的本土價值,大跨步的回顧中國宋代、元代,甚至明清時代的美學、政治學。沒有人正面評價北宋160多年的和平,其實是醞釀宋朝精緻文化的溫床;我們也很少跨出大漢沙文主義的框框,去尋思帖木兒、成吉思汗的後代,如何在印度北方的旁遮普地區,留下了穆斯林文明,以及牽扯到21世紀的印巴爭議。
我想,如果我不是因為在電子業工作,有機會旅遊各國,我大概很難跳脫舊有的格局,用這麼遙遠縱深觀察世界改變。對台灣人而言,這很奢侈,甚至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經驗,很奢侈,但很高興自己是電子業的一份子,替很多人「奢侈了一回」。
再一個星期,我們便將迎來一個新的中國年,新的「小龍年」將會是國泰民安的一年,還是中日兩國因為釣魚台事件引發衝突,或者是中美兩國因為專利紛爭、日圓貶值相互較勁的一年呢?無論這些大國如何對抗,台灣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核心價值呢?其實,幸福快樂的日子早已遠去,迎接我們的,將會是更多的挑戰,以及被擠壓的生存空間。
在政府「換屆」之際,聽到的盡是一些小鼻子、小眼睛的政治評論,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放眼世界呢?